“三年前那场车祸,我以为日子没了指望。幸亏有检察院的司法救助金,现在小女儿考上大学,妻子能做手工,我也慢慢好起来了。”在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第三次回访时,坐轮椅的宋兴(化名)紧握检察官的手连声道谢。
宋兴是贵州织金农民,一家九口人,母亲和妻子残疾,五个子女都在上学,全家靠他务农务工为生。2023年,他在攀枝花务工时遇车祸致残,高额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
西区检察院迅速启动司法救助,发放3万元救助金,并协调民政、妇联等部门落实低保和助学政策。这起攀枝花首件跨省司法救助案,不仅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更成为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近五年来,该院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解困纾困功能,通过打好司法救助“攻坚战”“突击战”“协同战”“持久战”,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以来,共办理农村地区困难人群司法救助案件35件41人,共发放司法救助金36万元。
创新两项机制,打好“标本兼治攻坚战”
精准施策长效共护。始终保持司法救助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2021年在全市率先与区乡村振兴局会签《关于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障群众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与妇联会签《关于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作的意见》,建立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帮扶等工作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精准滴灌靶向治理。编制农村涉案困难群体“明白清单”,以案件排查、基层走访、普法下乡等方式,收集可能符合救助的人群信息,对重点救助对象,及时告知申请途径,协助申请司法救助,变“等案上门”为“出门问案”。自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以来,该院干警先后走村入户46次,协助20余名救助申请人完成救助申请,仅用半个月时间办理完成一起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司法救助案件,持续提升帮扶救助质效。
拓宽三条路径,打好“精准识别突击战”
信息共享,构建“涉农案件数据库”。打通检察机关、乡村振兴、民政、妇联、残联、退役军人等部门数据壁垒,收集特殊困难群体数据2265条。根据人员结构、案件类型、困难程度等建立涉案困难群众“识别标准”,通过交叉对比脱贫监测户、低保边缘户与涉刑事案件家庭信息,筛选因案致贫、致困、致残未获赔偿人员数据,获取救助线索22条,按照“应救尽救”原则,成功为3名残疾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3万元、为2名患癌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2万元、为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救助金2.2万元、为1名高龄退役军人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3万元,精准开展救助工作。
主动摸排,推行“检察+网格”线索双摸排模式。依托基层网格员队伍延伸救助触角,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五类群体动态建档,检察官根据“档案”快速响应,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实现线索发现、跟踪帮扶全覆盖的精准救助。
数字赋能,创建司法救助法律监督模型。建立司法救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时高效、智能筛查司法救助线索,抓取涉农案件关键词332条,预警高风险家庭27户,筛查出12条救助线索。坚持因案而异、因案施策,及时开通“绿色救助通道”,对2名烈士遗属优先办理,并协调医院对其医疗费用进行减免,持续传递司法温情和社会关怀。
用足三个加法,打好“多元救助协同战”
“困有所助”,“司法救助+N”模式凝聚救助合力。联合教育、社保、住建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打造集“司法救助、经济救助、民政补助、教育帮扶、心理辅导、爱心帮扶”等手段为一体的多元救助体系。专项活动以来,西区检察院运用多元救助模式,共救助帮扶13名困难被害人,联动攀凉三地七部门,帮助解决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残疾母亲的低保、安居、就学等现实困难,传递司法温情和社会关怀,推进共同富裕,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获评全省优秀案例。
“难有所扶”,“输血”到“造血”救助效能可持续。建立衔接有序、配合紧密、一体推进的部门协作机制,联动民政、残联、人社等职能部门,协调图书管理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对因案致残的救助对象分类建档,实行“送岗上门”精准匹配岗位的帮扶措施。2020年以来为3名残疾救助对象、2名患癌救助对象提供工作岗位,使家庭月增收2000元,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惑有所解”,救助+调解同步发力。在乡镇综治中心设立检察调解室,开展“带案下访”“田埂调查”,通过检察官下沉村社,与网格员、村干部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受理家暴、赡养、征地拆迁等民事纠纷。同时针对争议较大的信访案件开展“简易听证”“上门听证”,通过听证调解+司法救助推动矛盾就地化解,实现“化解一件、救助一户、稳定一村”,既彰显司法温度,又助力基层善治。
落实三项措施,打好“长效治理持久战”
乡村法治星火计划。通过下沉法治资源、培育基层法治人才、创新普法模式,点燃乡村法治建设的“星星之火”,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以法治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收官。在乡镇司法所、村委会设立“普法小讲堂”,从村“两委”成员、退伍军人、返乡青年中遴选培养“法律明白人”12名。向各村社提供法治短视频、普法宣传册等,利用赶集日、节假日集中向村民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助推构建“无讼村居”,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定期回访多途径救助。实行“一案一档”100%跟踪回访,不定期对被救助对象生活现状、帮救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回访,及时掌握被救助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让“全程救助”延续司法温情。目前已对五年来办结的救助案件全部跟踪回访。
心理疏导与精神关怀。建立心理档案,对心灵遭受创伤救助对象,注重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帮扶,使司法救助“救”在点上,“助”在心里。加强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针对一起未成年被救助人出现厌学、不良社交等消极倾向,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真正做到“一次救助,长期关怀”。2020年以来,为被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15人次。
下一步,西区检察院将持续聚焦农村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多元帮扶的新格局赋能司法救助工作,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检察力量。
(陈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