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政法宣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唐万贵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的彝族聚居乡村,曾因婚恋、家庭、邻里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频发。这些纠纷扎根于彝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结构,外部调解力量常因语言隔阂、文化差异陷入“听不懂、讲不通、调不了”的困境。如今,随着“木萨”调解工作法的落地,彝乡矛盾化解难题被破解,平安之花遍开村寨。
选贤能强培训,打造“乡土调解精兵”
“木萨”,是彝族群众中自古流传的“居中撮合者”。为让这一传统角色发挥现代治理作用,米易县首先从队伍建设发力。
选拔环节严守“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原则,重点从“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代表)和乡贤能人中筛选——他们既要精通彝族婚俗家规,又要处事公允、深得信任。通过“联名推荐、民主评议、走访核查、备案复审”四重程序,全县组建起36人的“木萨”调解队伍,还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队伍始终有活力、有公信力。
培训上,米易县注重“法理情融合”:法官、律师用彝汉双语解读《民法典》,把法律条文变成“听得懂的道理”;“木萨”们还会交流典型案例,梳理彝族传统习俗中与法治精神相符的部分,再结合“尔比”格言、火塘文化等本土元素,提升调解技巧。
为激发积极性,米易县建立统一工作档案库,实施“一案一补”——补贴从100元到1500元不等,按纠纷难度和效果梯度发放;每年还评选“金牌木萨”,通过授荣誉、发奖金、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木萨”们既有职业荣誉感,又有工作动力。
县乡村三级联动,矛盾化解“层层有抓手”
“村里先调、乡里攻坚、县里兜底”,米易县构建的三级联动调解体系,让不同难度的矛盾都能找到“对口解法”。
村级“木萨”是矛盾化解的“前哨站”。他们依托自然村落,日常排查隐患,尤其关注青年婚恋和家庭矛盾苗头。在议亲、婚礼等关键环节,“木萨”会提前介入,引导双方规避天价彩礼等陋习,从源头减少纠纷。因能用乡音沟通,村民更愿意敞开心扉,信息收集也更及时真实。
遇到村级难化解的复杂矛盾,就由乡级“木萨”团队接手。团队不仅有片区“木萨”,还整合了司法所、派出所、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形成“民间威望+专业能力”的组合。调解时,他们会选在村民熟悉的综治中心、村活动室,全程用彝汉双语沟通,既讲法律权利义务,又用“一碗酒消半仇”等彝族谚语拉近距离,让双方更容易接受调解方案。
而县级“木萨”则负责“啃硬骨头”。县里从优秀“木萨”中选拔“大木萨”入驻综治中心,联动法院、信访、民政等部门,针对群体性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跨区域纠纷等重大案件,采取“一案一专班”“专家会诊”模式攻坚。调解达成协议后,“大木萨”还会定期回访,确保协议落地;需要法律保障的,可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
文化浸润情感破冰,调解不止“解纠纷”
“木萨”调解的巧劲,更体现在对彝族文化和群众情感的精准把握上。
文化带动是重要抓手。“木萨”们收集、创作蕴含和睦理念的彝族“尔比”格言,比如“锅庄的火熄了家就冷了,家人的心散了家就散了”,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传递;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时,还会策划“家和万事兴”主题文艺汇演、模范家庭评选,让时代新风以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此外,“木萨”们还会在火塘边、院坝里讲历史上“木萨”公正调解的故事,潜移默化中传递“法为上、调为先、和为贵”的理念。
威信突破则能打破僵局。面对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德高望重的老“木萨”出面,往往能快速缓和气氛;处理家族纠纷时,“木萨”会邀请家族长老到场,援引家训古训,再结合法律厘清权属,让纠纷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双重约束下化解。曾有一起兄弟争产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财产问题,还修复了兄弟亲情。
情感融冰更是“木萨”的拿手活。调解时,他们会用“拉家常”“算情账”的方式,引导当事人回忆温情往事。有一对因琐事冷战的夫妻,在“木萨”的引导下,想起了新婚时互赠腰带、共饮结亲酒的甜蜜,最终解开心结;邻里因宅基地积怨多年,“木萨”让他们回顾农忙时互帮互助的情谊,促使双方放下争执,回归和睦。
强保障建长效,让“木萨调解”走得远
为让“木萨”调解工作法落地生根,米易县构建了组织、硬件、制度“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组织上,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委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格局,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工作方向正确,让“木萨”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硬件上,县财政累计投入超100万元,将“木萨”调解个案纳入人民调解“以奖代补”预算,确保补助及时发放;还打造融入彝族图腾、漆器元素的“木萨”调解室,为调解提供良好环境。
制度上,制定《“木萨”调解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情理法相融”“矛盾不上交”等原则;将工作成效纳入平安建设、依法治县年度考核,压实各级责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氛围。
如今,米易县的“木萨”调解工作法,不仅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更让彝族群众感受到了治理的温度。这一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结合的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地方化探索,交出了一份充满民族特色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