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村道蜿蜒通畅,彝家新居错落于青山间;芒果缀满枝头,烤烟铺就“金毯”,村民忙着采收、直播销售农产品;法治文化墙图文并茂,“流动法律服务站”穿梭村巷,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走进攀枝花市米易县白坡乡核桃坪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生动铺展。
谈及核桃坪村的蜕变,当地干部群众总会提起攀枝花市司法局驻村工作队。2023年10月,攀枝花市司法局干部郑鸣带着振兴使命扎根彝乡,在市、县相关部门与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工作队以法治为笔、实干为墨,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建引领聚民心,筑牢振兴“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强,乡村振兴才有“定盘星”。驻村之初,核桃坪村正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改,工作队沉下身子听民意、察实情、商对策,从完善制度到升级阵地,协助村党组织全方位提质。如今,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蜕变为凝聚力、战斗力十足的“领头雁”,赢得了村民的真心信赖。
攀枝花市司法局机关党委积极与核桃坪村开展结对共建,仅去年双方就联合开展活动4场次,共同破解了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等村民急难愁盼的16个实际问题。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实打实的帮扶,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更将组织的关怀送到了村民心坎上。
工作队还在全村推行了“红马甲亮身份、承诺墙亮责任、积分榜亮实绩”的党员可视化管理制度。从芒果飘香、烤烟成片的田间地头,到防汛防火、危机四伏的关键岗位,处处是党员身影,“党员领跑、群众跟跑”的生动局面在村里蔚然成风。
产业赋能促增收,拓宽彝乡“致富路”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工作队立足核桃坪村的气候与资源优势,引导村民规模化发展芒果、烤烟、核桃、青花椒等特色种植,以及生猪、山羊、土鸡养殖,同时探索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新模式,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成果:2024年,核桃坪村人均收入历史性突破1.2万元,同比增长15%,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工作队充分发挥法治专业优势:争取11万元资金用于村平安法治建设,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法治宣讲;帮村集体依法理顺债权债务,指导签订规范合同,守护村集体与村民的切身利益;以核桃坪村为“蓝本”,编写31万字的《攀枝花市人民调解工作手册》,成为基层干部、调解员的“案头工具书”。
为给乡村发展注入长远动力,工作队还搭建起“智力桥梁”:联系高校专家进村,为“康养谷”等特色项目规划支招;联合职业培训学校,定制农产品直播运营、生态种养、无人机操作等“理论+实操”课程,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
法治筑基护平安,绘就彝乡“和谐景”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压舱石”。工作队积极将法治元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核桃坪村。
针对基层矛盾化解,工作队指导村里打造起了“五小工作法”(解决小问题、调处小纠纷、消除小隐患、满足小需求、凝聚小心愿)和“木萨调解法”,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到实处,不仅成功化解了大量基层纠纷,更在彝乡播撒了平安法治的种子。
同时,工作队积极参与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和“枫桥式”司法所,强化村级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专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着力培养基层调解力量,成功培养出1名市级“金牌调解员”,将人民调解融入基层治理日常,全年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当村民杨某与邻居因琐事剑拔弩张时,人民调解员及时出现,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及时化解纠纷,有效维护了彝乡的和谐稳定。
枝叶关情暖民心,托起彝乡“幸福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工作队始终把村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一件件实事托起彝乡群众的幸福梦。
为让法律服务“零距离”,工作队创新设立“流动法律服务站”,将专业法律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累计提供法律咨询21人次。攀枝花市司法局还多次组织局机关干部、律师协会、人民调解协会和律师事务所精干力量“送法下乡”,在田间地头、村民院坝现场解答法律难题。
针对“因病返贫”这一突出风险点,工作队联动攀枝花市卫健委、市属大医院建立“医法同行”工作机制,为乡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进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打通“绿色就医通道”,确保村内困难群众能及时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聚焦收入保障、医疗教育、老人孩子等群众最牵挂的事,工作队精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件,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应扶尽扶”;还为4名困难学子、4个困难家庭送去帮扶慰问金,用暖心举措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法治护航,实干赋能。攀枝花市司法局驻村工作队以初心践使命,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为核桃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让这幅充满希望的彝乡振兴画卷,在青山绿水间愈发鲜亮。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